新材料成“新引擎”!碳中和新周期下的发展重头戏过去一年多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市场的投资热点。碳中和与能源结构调整、重点领域减排密切相关,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能源结构中,对新能源、光伏、半导体等领域有着“基石”般重要性的新材料,已成为各方关注焦点。其技术突破,对于实现碳中和可谓意义重大。
根据工信部的定义,新材料可以分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以及“前沿新材料”。从工业发展历史来看,各大产业的重大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应的新材料发展。从下游应用角度而言,新材料的“新”主要体现为更多应用于光伏、风电、新能源车、半导体、航空航天以及5G通信等战略新兴产业中;从发展空间而言,新兴产业中涉及的一些材料,由于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正需国内大力发展。行业前景广阔。
论及“双碳”目标下的技术路线图,“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是两条主线。其中,能源结构转变是关键一环,需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替代能源,这些均会拉动对上游材料的需求。“能耗双控”也使传统的化工行业面临挑战和机遇。化工行业每年贡献全球4%的碳排放,排放接近15亿吨/年。要协调解决碳排放的问题,首要是如何将化石能源从燃料转变成为原料、材料,进而变成更多的低能耗、高附加值材料。“燃料—材料”的路径转变,将为化工企业带来新的成长赛道,这里面蕴藏巨大投资机会。此外,在化工领域,生物质材料由于减少了对化石原料、能源的需求,同时相对较容易分解,正受到较大关注。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纷纷加大研发力度,在CO2驱油等方面取得进展,但在产业化方面还存在困难。随着技术的进步及成本的降低,CCUS前景光明。CCUS指将CO2从工业过程bat365、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CO2永久减排的过程,这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在CCUS技术要求下,直接吸收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的新型碳捕捉材料备受各界瞩目,成为发展重点。这些新材料目前主要依靠液体有机胺化合物,未来还可能包括分子筛、吸附树脂、炭材料等。在碳中和进程中,新材料既是推动传统能源结构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实践载体,也是传统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寻求积极转型的有效抓手。“双碳”背景下,新材料行业不仅具有巨大投资价值,也对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2022年开年A场波动较大,赛道股为特征的CXO、军工、半导体等板块出现较大幅度下跌,而开年表现较好的稳增长交易在近期市场跌势企稳后则快速冷却。市场短期震荡的背景是对下一阶段海外加息节奏、国内经济下行等变量的担忧,以及2021市场较为极端筹码和交易结构的出清。基于此,有必要在市场偏混沌的时间窗口,寻找行业中长期发展的轮廓,从而确定未来选股的核心逻辑。
碳中和新周期框架下,一方面要面对社会发展转向后,需求结构长周期的变化,另一方面,供给弹性上,长周期经营策略的审慎化,使得旧资产产生了极强的经营韧性。综合来看,上一轮资产回报良好的优质资产,并没有进入下一轮资本开支带入的盈利和财务杠杆的双杀,仍能相当程度维持在高盈利区间,另一方面,碳中和思想指引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大量新成长赛道和投资方向,使得企业在产量线性发展之外,有更多空间去思考更多的产业深化发展方向,包括新能源用材料,节能降耗,绿电/绿氢,可降解/可回收,合成生物学等。
2021年各部委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密集政策推出,以及市场中小市值风格的逐步走强,使该方向获得了较高的市场关注度。拆分逻辑看,专精特性显著区别于总量经济模式,在于对细分领域的深度耕耘来获得超额回报。中国制造业多年的发展,逐步从量变走向了质变,在产品份额、产品质量,到生产组织和研发升级,制造业主体出现了显著的价值链上移。另一方面,2018年开启的贸易战和2020年疫情全球发酵,带来的供应链危机,加速了专精特新产品向产业链的渗透。同时从投资周期看,碳中和新周期,继承了上一轮周期的优质资产负债表,提供了更强的资本开支能力和研发支出能力。土地、环保、能耗等多重限制,也催化资本从重化工项目,大幅度专精特新项目再平衡。
自下而上,关注新能源需求对材料行业的变革,基于碳中和指引的中长期需求,2020年开始新能源在总量上形成质变,对材料的需求进入了规模化周期,既有磷酸铁、PVDF、聚醚胺等大宗品需求提升逻辑,也有很多细分领域如软包电池、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配件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待挖掘。从泛电子产业链来看,随着芯片、面板等行业总量快速提升,材料的国产化率仍在快速爬坡周期,如光学膜、PCB树脂材料、光刻胶、前躯体、聚酰亚胺、薄膜电容等仍在快速渗透阶段。从消费品领域来看,如食品工业化、新消费、化妆品规范化等趋势,使消费品的生产科学化、规模化、技术化有所提升,其中如食品添加剂、化妆品配方升级亦有很多细分机会。从产业升级或边际改善角度看,催化剂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新组分配方技术等,在细分制造业领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对新一轮周期原材料行业的盈利中枢有乐观判断,长周期持续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以及波动带来的估值折价,提供了较高的安全边际。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基于高质量的资产负债表,如果有机会完成下一阶段的跨越和转型,则能够提供更多投资上的惊喜。
Copyright © 2022-2025 b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陕ICP备13010232号-1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