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bat365正版唯一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13384986092

中国陶瓷材料发展简史pdf

发布时间:2024-06-26 00:26:45浏览次数:

  中国陶瓷材料发展简史pdf中国陶瓷材料发展简史 ▲ 北宋汝窑圆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陶瓷,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先有陶后有瓷。我们的祖先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 年间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土与火”的艺术不断丰富、 成熟、推陈出新,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出现了原始瓷器。 陶与瓷最大的不同是材料之不同,前者以陶土为原料,后者以瓷土为原料,而炻器在二 者之间,接近于瓷,却未玻化。而今,凡是用陶土或瓷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烧制等 而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 陶瓷材料发展史 一、原始社会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代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问题的。最早 的彩陶发源地:黄河流域,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 代表:彩陶。 特点:陶轮开始应用,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其纹饰也以几何形状为主。 ▲ 彩绘人面鱼纹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二、商周时期 代表:灰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 特点:当时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面,也有施以简单的绳纹或篮纹,或者彩绘各种复 杂图案的;还有在制作胎体过程中用拍、印、刻、堆、划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的。白陶在新 石器晚期就已出现,这一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白陶的原料为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 也比陶器高,他们发现施釉可以使瓷器更坚硬而且更加美观。 ▲ 鬲 商早期内蒙古夏家店遗址出土 三、秦汉时期 代表:陶制兵马俑。 特点:工艺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几乎没有变形和开裂,原料为当地泥土,凝结性、 可塑性强。为适应大量烧制建筑用陶和兵马俑等大型物件,窑室规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 三倍。窑炉烟囱多已移到后部。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床前高后底 (约为7°坡 度)的特殊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改革,使窑室内温度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 ▲ 兵马俑 陕西临潼出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代表:白瓷 特点:我国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时期。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和材料 制成,在1200℃~1300℃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 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剥离。 ▲ 白瓷鼎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 代表:青瓷 特点:这一时期釉色上发生很丰富的变化,青色又偏绿、偏黄或偏灰的,与釉料成份、 烧成气氛都有很大关系。瓷釉调制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与草木灰混制而成, 风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剂,常用来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经过 高温烧制与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钙质釉。 ▲ 东晋青瓷香薰 (博山炉) 六、隋唐时期 代表:唐三彩 特点:唐三彩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在呈色金属 原料特性认识、化学技术掌握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初唐三彩器以褐赭为主,间以白 色或绿色釉,采用蘸釉法,施釉较草率,釉层偏厚,流釉或烛泪状,釉层没有完全烧开,色 泽暗淡。盛唐时期,三彩工艺明显进步,这时的三彩釉色润莹,赋彩自然,采用混釉技法, 器皿多为内外满釉,色彩有绿黄白蓝黑等;晚唐三彩多为小件,趋于单彩釉,而且釉面单薄, 脱落剥蚀现象严重。 ▲ 胡人骑马 唐三彩 七、宋 代 代表:钧瓷 特点: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为二次烧成,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釉,再进行二次 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 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 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 “钧瓷无双”之说。钧瓷上所出现的红紫 色相是由于釉中加入了铜,铜红对窑温和烧成气氛比较敏感,它必须在还原焰1250度以上, 才能出现美丽的效果。 ▲ 钧窑玫瑰紫鼓钉洗 北宋 八、元 代 代表:青花瓷。 特点:青花瓷特点是形体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所使用的青花料,有进口与国产 两种。进口青料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国 产青料发灰较淡,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 ▲ 元 青花人物菱口盘 九、明 代 代表:青花瓷 特点:洪武青花色泽偏于黑、暗,纹饰上改变了元代层次较多,花纹繁满的风格,趋向 清淡、多留空白地;永宣青花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颇负盛名, 其所用青料为进口苏麻离青;成化、弘治、正德青花胎薄釉白,青色淡雅,其青料为国产平 等青;嘉万时期青花蓝中泛紫bat365正版唯一官网,发色艳丽浓重,其青料为回青或回青与石子青混合;万历后 期,天启至明末青花蓝中泛灰,青料为国产浙料。 ▲明永乐青花寿山福海香炉 南京博物院 十、清 代 代表:珐琅彩。 特点:先在胎体上釉前作地色, 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 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描绘服饰或花朵时,先用含砷的 “玻璃白”打底,再 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合的彩料渲染。 ▲清代珐琅彩瓷器 十一、现 代 现代陶瓷制品种类繁多,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物理性质、制造方法不尽相同,应用上 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很难硬性地进行归类,约定俗成的是用途及原料分类法为: 1、按用途分类 ► 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盆、罐、盘、碟、碗等。 ► 艺术 (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器皿、陈设品等。 ► 工业陶瓷:指应用于各种工业的陶瓷制品。 2、按所用原料及坯体密度分类 可分为粗陶, 精陶 ,炻器,半瓷器,以至瓷器,原料是从粗到精,坯体是从粗松多孔, 逐步到达致密,烧结,烧成温度也是逐渐从低趋高。 ► 粗陶:最原始最低级的陶器,一般以易熔粘土制造。也可以在粘土中加入熟料或砂与 之混合,以减少收缩。这些制品的烧成温度变动很大,要依据粘土的化学组成所含杂质的性 质与多少而定。 ► 精陶:原料有粘土质、石灰质,长石质、熟料质等四种。粘土质精陶接近普通陶器。 石灰质精陶以石灰石为熔剂,其制造过程与长石质精陶相似,而质量不及长石质精陶,因之 近年来已很少生产,而为长石质精陶所取代。长石质精陶又称硬质精陶,以长石为熔剂。是 陶器中最完美和使用最广的一种。 ► 炻器:在我国古籍上称 “石胎瓷”,坯体致密,已完全烧结,这一点已很接近瓷器。 但它还没有玻化,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坯体不透明,有白色的,而多数允许在烧后呈现 颜色,所以对原料纯度的要求不及瓷器那样高,原料取给容易。 ► 半瓷器:坯料接近于瓷器坯料,但烧制后仍有3~5%的吸水率 (线%以下),所以使用性能不及瓷器,但优于精陶。 ► 瓷器:陶瓷器发展的更高阶段。其特征是坯体已完全烧结,完全玻化,因此很致密, 对液体和气体都无渗透性,胎薄处呈半透明,断面呈贝壳状,触之有光滑感而不被粘住。硬 质瓷具有陶瓷器中最好的性能。用以制造高级日用器皿、艺术瓷等。 ▲ 现代陶瓷材料分类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