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bat365正版唯一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13384986092

新材料产业发展之我见(23)——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一)

发布时间:2024-06-16 18:51:45浏览次数:

  新材料产业发展之我见(23)——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一)※说明1:很多统计标准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尤其是“非材料产业”、“材料相关产业”、“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的区分问题,由于历史成因和动态调整,很多数据已经无法重新进行统计并按照统一的定义、维度、分类、范围、标准等进行清洗。以上数据均来源于“正心泰山创新中心”数据库的数据,这些数据库数据有些是来自有固定和可靠的渠道,有些是来自网络渠道进行清洗后的数据,还有些是来自进行10多年新材料产业调查研究论证的数据和新材料训练营分析归纳总结的数据等;

  ※说明2:以下文章观点均出自从事20多年新材料产业工作和10多年来新材料产业研究的认知,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学习,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材料、能源和信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也是当今社会变革的三大主题,还是未来文明演化的三大引领:材料是发展、变革、演化的基础;能源是发展、变革、演化的动力;信息是发展、变革、演化的方向(2005年开启了发展之年,2024年开启了变革之年)。

  社会需求和材料突破助力全球的工业、技术革新、科学演变、创新迭代持续进行,历史上每一轮产业升级浪潮、产业转移调整都伴随着材料革新,是驱动人类文明可持续、可迭代前进的基础,所以每个时代都是以材料来命名的,一个时代、一个文明、一代材料、一代产业。

  目前,全球新材料产业的本质发展、底层逻辑、整体格局正在经历深远的变革。随着基础学科突破、多学科的交叉、多技术的融合的前提下,新材料与信息、能源、生物、智能等高技术的交叉融合正在飞速加快和不断深化,正在快速推进新材料的创制、新功能的发现和传统材料性能的提升。而大数据、大智能、大制造等新逻辑在新材料的创新规划、路线策划、研发设计中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同时,随着“物联网和数字化+”、“材料基因组计划+”、“增材和智能制造+”、“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模式的快速兴起,新材料的创新速度、创新效率、创新广度、创新深度、创新集成、创新迭代等也在循序快进。另外,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资源加速枯竭、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和人均需求新质提升等发展难题,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促使新材料领域朝向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的发展趋势也日益明显。所以围绕着新材料为核心的新理念、新创意、新模式、新商机等层出不穷,使得全球市场、未来发展、同质竞争、零和博弈等愈发激烈。

  当前,国际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不确定性的因素不断加大,在全球化逆流、国界清晰化和多元少极化加速的大背景下,全球新材料产业受到国际形势的改变影响也在加大。随着中美博弈、疫情管控、地缘战争、经济波动等多方面影响下,各国都在自建供应链、产业链、人才链、技术链,破坏了原来的全球分工体系,对于产业、科技、人才、材料、信息、能源等“安全可控”“自主可控”“战略可控”“强国可控”等重视程度也都在不断提升,所以各国都在重新顶层设计、整体统筹、战略布局、系统规划、加速弥补、可控完善各自或相邻区域的各种“链”,降低对非本国或非可控的依赖。

  新材料对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制造强国领域、产业基础夯实、国家战略安全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材料也是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先导性、综合性的产业门类,可以进一步分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具有不同属性特征的细分领域,每个细分领域的系统规划、逻辑设计、机制建立、组织形成、科技创新等也有所不同。先进基础材料具有高市场竞争程度的特点,主要进行渐进式创新,重点在于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提升产品品质,这些材料通常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接受度,是现代工业、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核心基础。关键战略材料则具有高商业生态依赖性特征,主要应用在产品的核心部位,需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这类材料对生产工艺的精度、一致性和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是实现技术突破、未来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组成。前沿新材料则具有高不确定性特征,通常由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直接转化形成,需要经过大量的摸索与试错过程来掌握科学规律,这类材料往往具有颠覆性和创新性,是引领未来科技发展、迭代现有基础能力和贯穿原有核心技术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全球新材料产业面临深远的变革下、在国际外部大环境面临不确定的因素下,中国新材料产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中,先进基础材料并不十分完备、发展参差不齐;关键战略材料重视程度不足、整体受制于人;前沿新材料尖端研究较热、应用有待突破。因此,“卡脖子”问题在中国新材料领域中也尤为突出,导致中国新材料产业在全球化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位置。中国的新材料产业大多数仍以价格竞争、应对快速、上量迅速等的方式参与全球竞争,缺乏高端产品和关键能力,导致供应链和产业链上游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此外,由于现阶段新材料领域的传统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一些传统材料和工艺也面临着技术瓶颈和难以突破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中国新材料产业难以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制造强国领域、产业基础夯实、国家战略安全等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围绕着新材料产业进行了顶层设计、全国统筹、战略布局、系统规划,在“十四五规划”和“新材料强国2035战略”都有充分的体现。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调整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要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进一步完善新材料产业体系。同时,我们需要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材料技术,提升新材料产业的保障能力,以此支撑中国制造业从大规模生产向高质量生产的转变,实现由大变强的目标。

  根据“新材料强国2035战略”研究成果,中国下一阶段新材料发展总体思路为:面向在世界材料强国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围绕保障、产业安全、科技安全的重大需求,着力破解核心系统、补强重大工程和应用系统中器件的核心问题。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建立高效协同的常态化管理机制,进行合理分工协作,通过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相互对接,相互融合,提升新材料产业治理体系能力、产业基础能力水平和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新材料产业总体水平与世界新材料强国差距大幅缩小,重点新材料领域总体技术和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顺着成功者的逻辑、沿着成功者的轨迹、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质。战略的定义本身就是要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依据自身的实力和资源,选择自己的所从事的领域和方向,打造战略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力,在差异化的过程中取胜。中国新材料产业一定会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由于中西文化渊源、价值观念、管理行为、人力形式、决策理念、约束方式、激励机制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所以中国新材料产业不能直接照搬西方先进的社会治理模式,需要站在巨人的肩上,结合自己的历史实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特质的社会治理模式,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战略竞争优势,最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个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否到来,也要根据产业形成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标志和特点进行衡量。

  综上所述,当前国际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新工业的不断深入,各项技术与学科交叉融合,信息技术、制造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深度渗透、整体突破和协同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新逻辑、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新工业的本质就是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驱动下的产业范式变迁,新材料在新工业中作为产业基石、行业支撑、技术先导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科技与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与信息通讯、人工智能、智慧社会、未来能源、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高度融合,新兴产业的多样性、竞争性、影响性等推动了新材料创新的持续加快,也加速了新材料产品的推陈出新和促进了新材料量产的循序快进,为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重要的驱动力量。

  有“机遇”当然就有“挑战”,就像有“危”也就意味着有“机”,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机遇”,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新材料产业应该何去何从?成为很多部门、组织和企业心中的“迷茫”,其实不论任何产业、行业、企业,任何部门、组织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都会面临着同样的“疑问”,但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也在不停地重演,答案本身就在历史当中。

  1.全球经济波动发生是发展的必然,也是正常的,人类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经历以博弈和周期为原则的经济波动,这种波动有可能会产生经济衰退。从1637年开始人类共计经历了9次经济波动,3次经济衰退(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1926年提出的康波周期理论认为,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发达商品经济处于大致60年左右为一个周期的循环波段之中(我依据传统材料产业和新材料产业重新进行了康波周期的推演,发现这个周期还与全球化分工、人类发展指数、产业发展基础等有着密切的关系,2000年左右以后这个周期开始叠加为2个小周期,时间也会从60年左右往40年左右去缩短,每个小周期大概15-30年不等,也就意味着以后的经济波动也会越来越频繁和缩短)。康波周期理论是世界商品价格的根本决定力量,一个康波周期嵌套着多个库兹涅茨周期(房地产周期)、朱格拉周期(针对资本主义经济中一种为期约10年左右的周期性波动)和基钦周期(库存周期),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康波增长的本质根源是由技术创新所导致,所以最终这个世界还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渡过危机。

  2.全球从多极化到少极化的发展也是必然的,而且还会加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类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以人性和利益为原则的全球化过程。从公元前1500年前的埃及开始人类经历了6次全球化的过程。其实全球化的鼎盛时期大概也就200到300年,与中国的一个历史朝代十分相似。所以很多人说历史总是在重演和惊人地相似,其实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人性在重演,不管你处在哪个地区,什么宗教信仰,由人组织起来的架构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它一定会逐渐地腐朽,逐渐走下坡路。所以每次全球化一开始蓬勃发展,到最后一定会出问题(大国争霸、蛮族入侵、贫富分化等导致的斗争)。在内忧外患之下,这个体系被一股洪流摧毁,整个分工体系瓦解,人类文明。但是过了这一段时间之后,人类会以一种更有力,更强大的全球化的潮流反扑回来,在建立一个更广泛的新的全球化的网络,曲折终须向前,这也许就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吧。因此这次全球化退潮的过程也一定会发生,所以未来世界很多系统、体系、供应链、产业链等都将按照少极化去发展。另外这次全球化退潮还伴随着从边界模糊到边界清晰的过程,而且新的边界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很多,边界效应也会比较大,甚至有些会远超国界。而透过本质进行挖掘就会发现全球化蓬勃发展的根源也是由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人性和利益的绑定,所以最终这个世界还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来重塑全球化的周期。

  1.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在40多年前伴随改革开放而启动的,其发展的动力始终是围绕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就两者关系而言,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的城市化是由工业化引致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城市化是跟随工业化开展的。45年来,中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达到2022年的65.22%(中国有很多隐性的城市化过程无法统计,例如老人随儿女的城市化过程等),增长了2.64倍;另外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按照2015年的不变美元计算,从1978年到2022年,中国的GDP年均同比增速高达9.1%。在相同的口径下,1978年中国的GDP为3644亿美元,而2022年这一指标达到163252亿美元,后者是前者的约45倍左右。而总人口由1978年的9.6亿增长至2022年的14.1亿,净增长4.5亿左右;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20年的36883元,增长了215倍。根据联合国的估测,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86%,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71.2%。看似还有空间,但这样的增长空间已经十分有限,而且速率已经无法支撑中国经济的快速和高质发展,而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或城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趋势就被看似成为了一个必由之路,虽然很多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这一过程,但中国未来的道路依然曲折。

  2.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报告《增强美国创新优势2020》,确认了国家技术战略的三大重点领域和七个要素。报告中指出:今天的挑战强调需要一种创新战略,使以前有效的政策适应现代经济。决策者应该调动必要的资源来迎接并赢得21世纪的挑战,并重申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从报告可以看出美国始终把技术进步和创新放到了国家战略最重要的地位,所以从1980年开始推出的《拜杜法案》、《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法》 ,美国以上述三部法案及《国家合作研究法》和《经济间谍法》为支柱,建立了完整的技术转移法律体系。1981年推出的 《先进技术伙伴关系》(ATP)、 1982年推出的《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SBIR)和《小企业技术转让》(STTR)等,充分释放了科技创新活力,资助大量初创企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向经济转化。2022年9月29日,美国国会通过《2022年SBIR和STTR延长法案》,到2025年9月30日。而这一系列政策都给美国带来而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并购的大行其道、产业服务的兴起、中产阶级的崛起……,据相关统计,有关美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在过去40多年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方面技术进步因素占了87.5%,依靠资本投入获得占了12.5%,他们认为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是衡量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3.根据《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每个国家中小企业定义不同,中国中小企业定义:人数<1000,营收< 4亿(工业领域);美国中小企业定义:人数<500;欧盟中小企业定义:人数<250,营收<5000万欧元;日本中小企业定义:人数<300,资本量< 1亿日元),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美国上市公司的半衰期是10.5年,过去40年已经70%退出资本市场。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的1998年,美国的上市公司在7459家,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下滑到了3831家,其中2008年以后有77%企业能够生存下来。经过研究和分析发现:过去2%企业存活达到50%(时间维度)、过去40年有30%企业留在资本市场(能力维度)、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留下的77%(基础维度),这3种情况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投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们再看上市公司的对比,给大家一些启示。截至2023年8月23日,包含A股、港股、中概股(除港澳台地区的公司外)在内的全部中国上市公司共有6750家(按照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统计,中国境内截至 2022 年12 月31 日,我国境内上市公司达到 5079 家,分别有 2174 家、2743家、162 家上市公司在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上市。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数量年度增幅均在 6.50%左右。分板块来看,5079 家上市公司分布于主板 3184 家、创业板1232 家、科创板 501 家、北交所 162 家。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合计数量占比达 37%,比例稳步提升),总市值为133.6万亿元;全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公司(不含OTC)共有6156家,其中,注册地在美国本土的上市公司共有4582家,总市值达到346.8万亿元,中国数量约为美国的1.5倍,但总市值约为后者的38.5% 。若以营收/员工数来计算人均产值,则中国上市公司的人均产值为237.6万元,美国上市公司为341.6万元,美国公司是中国公司的1.4倍。2022年,全部中国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总计为1.2万亿元(按照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统计,我国境内的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为1.67 万亿元,按照全部中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大概为 2.2 万亿元左右。由于中国和美国统计口径、财务报告制度、财税准则以及企业研发经费落实等原因,中国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存在被高估的可能性,但即便刨除这部分高估的资金,中国企业投入的资金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与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明显不足并不成比例,仍然显得有些过高的研发费用,而价值没有体现出来,所以这个数据需要进行了清洗,详细可参考附件部分),美国上市公司合计为4.4万亿元,中国公司为美国公司的28%(按照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统计,这个比例大概是50%左右)。若以研发费用/总营收来计算研发强度,则中国全部上市公司的研发强度为1%(按照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统计,我国境内的上市公司平均研发强度2.34%,同比提高 0.26 个百分点,科创板平均研发强度最高,为 10.54%,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平均研发强度达 6.7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2.9 倍,所以高端制造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一般是整体的2-3倍),而美国全部上市公司达到了3%(美国也是类似的情况,高端制造业的研发强度也要乘以系数)。再看看材料领域,中国材料产业的上市公司不仅数量是美国的5倍多(中国937家,美国162家),总市值也是其1.5倍(中国112349.9亿元,美国76007.8亿元),平均市值是美国的26%,中国材料领域上市公司占比中国上市公司13.9%。若以研发费用/总营收来计算研发强度,则中国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的研发强度为美国的19%。中国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有研发体系的只有50家(体系定义按照生命体原则的标准:研发要素80%进行管理;要素之间能够建立关联;体系能够持续迭代;体系能够推广应用),占上市公司5%左右,美国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全部都有研发体系。

  通过一个简单的对比,仅仅是简单的对比,让我们清晰认识到,对于想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贡献指标,也是唯一的出路,所以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综上所述,不论从共性的趋势和规律来看,又是从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还是从企业发展的结果来看,任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都要指向技术创新,这是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历史实践的总结。

  【中国新材料产业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产业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九大以来,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产业基础能力薄弱、产业链处于全球中低端水平、区域产业结构仍不合理、绿色生产方式亟待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不够高等。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帆风顺,要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抓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绿色发展水平、高水平推动产业开放合作、完善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最终推动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生产方式绿色低碳、区域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链价值链处于全球分工体系的中高端水平、产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强,这些恰恰都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抓手。

  伴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也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产业规模较快增长:2012-202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40.2万亿元,年均增长6.1%;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3.5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从2010年开始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2-2022年,中国三大产业占GDP比重从10.1∶45.3∶44.6变为7.3∶39.9∶52.8,服务业占比连续多年超过“半壁江山”。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2年的15.5%和31.8%。

  3.产业创新能力增强: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部分领域处于与世界先进水平并跑甚至领跑的地位。例如,中国新能源汽车、核电、光伏、风电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高速铁路、5G通信、特高压等领域全球领先。

  4.产业链供应链富有韧性:中国产业体系相对完整,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球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制造业门类齐全的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较强,有效应对了中美博弈、逆全球化、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的影响。

  5.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开放已经从传统贸易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同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由贸易协定,中国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展顺利,对外货物贸易稳居全球第一,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枢纽。

  以上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体现,这仅仅是结果的表征,并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仅仅是从中观和现象来说明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结果。而从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历史的实践证明,所谓的标志由前提(诱发事物变化的外因)、条件(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因)、过程(事物因果关系的顺序)、基础(事物存在根本和起点)来组成的,而结合以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现以及对应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这个标志可以简化和概述为两方面:外部环境和基础因素。

  1.外部环境:是产业或行业以外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对产业或行业的治理、运营和发展产生影响,但通常不受产业或行业的直接控制。外部环境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方面:

  (1)宏观层面:涉及经济、社会、、法律、科技和自然环境等方面。这包括经济增长率、社会趋势、政策法规、技术进步、环境变化等。宏观层面主要关注规律和趋势。

  (2)中观层面:所在产业或行业的具体环境,包括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产业或行业在特定环境中的竞争策略和位置。中观层面主要关注要素和底层逻辑。

  (3)微观层面:涉及产业或行业中细分市场领域,包括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市场需求、客户偏好和购买能力等。微观层面主要关注本质和细节。

  以下通过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智能手机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分析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标志之一:外部环境。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以来,中国率先确立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接续制定面向2020年和2035年产业发展规划、目录、指南、指引和标准,国务院批复建立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整体统筹、战略布局和推进机制,先后推出70余项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举措,各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出台相关策划、推进、支持、落实的配套政策,产业企业加快创新步伐,共同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过坚持不懈努力,中国建立了结构完整、有机协同、快速迭代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产销量逐年攀高,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与相关行业互融共生、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良好发展局面。2023年1-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分别完成842.6万辆和830.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5%和36.7%,市场占有率达到30.8%。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达到940万辆。

  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十四五”以来,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全球光伏市场爆发式增长的驱动下,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已进入大规模、市场化、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是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上半年,中国光伏新增并网7842万千瓦,截至6月底光伏累计装机4.7亿千瓦,成为装机规模第二大电源,仅次于煤电,光伏发电装机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二是发电量不断增加,消纳利用总体保持较高水平,2003年上半年全国光伏发电量26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已经达到98.2%。三是分布式光伏加速发展,2022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同比增长75%,2003年上半年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4096万千瓦,同比增长108%,截至6月底累计装机1.98亿千瓦。四是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企业成为光伏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率先推动金刚线、异质结电池等先进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超前布局产业化颗粒硅材料、钙钛矿电池等前沿技术,不断巩固全球领先地位,其中,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钙钛矿等新型光伏电池加速商业化进程。五是光伏产业各环节快速扩产升级,光伏组件价格下探历史新低,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和全球竞争力显著增强。六是光伏产品出口增长明显,2022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超512亿美元,同比增长超80%。

  智能手机的发展现状:过去的中国手机主要走的是快速模仿和性价比路线,通过模仿和借鉴国际品牌的设计、技术来生产手机。然而,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手机开始注重自主研发和创新,逐渐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突破。例如,华为的麒麟芯片、小米的全面屏设计等都彰显了中国智造的力量。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6670万部。荣耀凭借产品及渠道竞争力,以18%的市场份额重返第一,出货1180万部;OPPO(含一加)出货1090万,排名第二;苹果借助新机热度紧随其后,以1060万出货位居第三;而vivo出货策略谨慎,以16%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小米市场份额环比小幅提升至14%,维持第五名;此外,华为通过爆款Mate新品发布,市场份额持续攀升,逐渐逼近头部厂商。表1-1 近10年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智能手机外部环境的变化(略)。

  综合以上对比分析,外部环境对产业或行业战略和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产业或行业识别、应对来自环境的机遇和挑战。所以通过历史经验和典型产业可以得出在外部环境方面对于产业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宏观层面的规律和趋势已经基本确定,并依据规律和趋势有序发展;中观层面的要素基本确定,并开始关联和建立底层逻辑;微观层面的本质已经基本凸显,并开始走向本质和深入细节。

  (2)创新能力:持续地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包括科技研发、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

  (3)产业升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减少对低端产业的依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4)市场机制:健全的市场体系和有效的市场监管,保障高质量发展下的市场的公平竞争和高效运作。

  (5)人力基础: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才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包括教育培训、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

  (6)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载体机构,如矿产、制造、交通、通信、能源、平台、园区等,是高质量发展的物理基础。

  (7)金融支持:开放和稳健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等,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

  (8)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拓展国际市场和资源,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9)可持续性: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永久动力。

  以下通过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智能手机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分析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标志之二:基础因素。表1-2 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智能手机基础因素的对比(略)。

  综合以上对比分析,政策支持、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市场机制、人力基础、基础设施、金融支持、国际合作、可持续性等因素共同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框架,不仅涵盖经济领域,还包括社会、环境和治理等多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也与标志之一的外部环境有很多相互交叉的内容,只是侧重内外因、驱动力、逻辑性的角度不同,但都共同再推动社会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有秩序、更为合理、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基础因素方面对于产业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各基础因素关注点从短期到长期,从投资到投入,从专业到极致,从机会到原则,从结果到过程,从考核到能力,从部分到整体,从无序到有序。

  1.技术创新为主导向: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产业和企业更加注重通过研发投入和引入技术,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实现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转变。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从低端、传统向高端、新兴转移,强调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减少对传统重工业和低效产业的依赖,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4.相关服务加速发展:产业服务和科技服务比重提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同时,服务业在产业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5.注重未来市场需求:更加注重未来市场需求,尤其是预测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通过未来市场需求研究指导产品开发和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6.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和企业不仅关注国内市场,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同时也寻求国际合作,通过全球供应链和市场网络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获得更多市场机会。

  7.重视人才和创新能力: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才和创新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产业和企业都会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赋能、创新能力、创新激励。

  8.政策和监管环境适应:政策环境和监管机制更加成熟和适应性强,有助于指导和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9.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产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提高产业效率和效益。

  10.供应链和价值链重构: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价值链中的附加值,实现更高效和灵活的产业运营。

  11.质量和品牌意识提升:重视产品和服务质量,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信任度和忠诚度。

  12.社会责任和意识提升:产业和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各种社会责任,包括对员工、供应商、客户和社会的责任。

  以下通过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智能手机等产业特点的对比,分析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诸多共性特点,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表1-3 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智能手机产业特点的对比(略)。

  综合以上对比分析,技术创新为主导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相关服务加速发展、注重未来市场需求、全球化竞争与合作、重视人才和创新能力、政策和监管环境适应、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供应链和价值链重构、质量和品牌意识提升、社会责任和意识提升等共同构成了产业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点,体现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从速度增长向效益提升、从短期获利向长期主义、从机会主义到战略发展的转变,也充分反映了现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目前各国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大致有三种情形: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即资本化与费用化结合的方式;全部费用化;全部资本化。大多数国家都是采用第一种情形,即资本化与费用化相结合的方式。但关于他们结合方式各国仍是各有区别,这样的情况基本上是由研究与开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的。本文主要从有条件的资本化和全部费用化来分析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1.资本化与费用化相结合各国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除了美国是采用费用化处理外,其余都是资本化与费用化相结合的方式,只是结合的程度不同。这种方法的合理之处主要在于其符合了配比性原则,但同时其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在部分费用化条件下,资产确认标准带有太多的主观性,从而给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也不符合一贯性原则,因为研究开发往往会跨几个会计年度,如本年度研究开发尚未完工。将其发生的支出列入当期费用,而当下年度继续研究开发取得成功时,将该年度发生的支出计人资产,这二者的会计处理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影响了当期支出的纵向可比性;开发成功形成无形资产,如果仅以开发成功年度的开发支出计人资产,则其无形资产价值既不真实也不全面。如果将其全部资本化。要求对以前年度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进行重新计算,并在会计记录上也要将已费用化的支出对以前年度利润和利润分配的影响进行调整,会给会计计算带来麻烦,若不予以资本化,则研究成果就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反映,作为报表使用者,很难从会计报表中了解该企业拥有的高新技术的含金量,也无法了解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是否投入和投入多少;另外也未能体现重要性原则,不便于考核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投资效益。

  2.全部费用化目前全部费用化处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该方法的合理之处是符合谨慎性原则。考虑到研究开发的支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如项目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等因素,而且计算比较简便,不加人人为的主观判断。能减少企业操纵利润的机会,但全部费用化不符合配比原则,企业的收入与费用不配比。不符合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此外,费用化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因为用来研究开发的支出全部用来费用化,可能会减少企业的实际利润,企业管理者处于追求短期业绩的目的,不会愿意将资金用于研究开发支出上。

  3.各国研发费用处理与我国的比较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以后,经济上迫切要求与国际接轨,要求与国际经济融合成一体,世界各国的经济环境日益趋同,我国若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bat365正版唯一官网,新技术的开发,也就相应的要求改变我国对于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我国在2006年制定出新的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开始正式实施。新准则中对于研究与开发的定义与国际上的规定略有不同。对于开发阶段的成本可以资本化的条件,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主要是借鉴了国际上确认的条件,其条件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大同小异。国际上采用的是一种比较折衷的会计处理方法,说明我国在该项会计处理方面开始不断与国际接轨,缩小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借鉴国际会计处理方法中比较先进的那一部分。美国对研究与开发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全部都计人当期损益,不予以资本化,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与我国现行的会计处理方法基本上一致。但在对于将来有多种用途的机器设备的成本的处理上采取资本化,且在其估计的使用寿命期内摊销。而我国没有这方面的规定。由于美国是带有浓厚垄断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采用这种方得到许多企业认可,因为将研发成本全部计人费用则减少了企业的当期利润,进而递延了企业的税款上缴。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的经济体制存在本质的不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资金日益加大。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例如,它歪曲了企业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报表中所反映的利润情况并不是企业真实的利润,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进而让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因为降低了报告期的利润,所以有可能会影响企业决策者进行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的积极性。因此,我国在2007年修改了会计处理方法,制定了新的会计准则。

  目前,我国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研究与开发费用采取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化方法,该举措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一方面加快了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步伐;另一方面,创造有条件的资本化模式也更适应我国现有的国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