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范例6篇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规划》设立了“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五大目标、六大重点发展领域、十大重点新材料产业基地、十项重大工程,目的是为了立足发挥已有优势、加快弥补薄弱环节、提高材料保障能力等。其显著特征有三:
一是强调了与其他规划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作为新材料产业的第一部国家级规划,在面临复杂多变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同时bat365,《规划》紧扣国家“十二五”发展目标,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衔接一致的同时,还注重了与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关规划的协调。
二是强调了《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规划》的编制工作历时两年,涵盖思路研究、确定框架、专题研究、文稿起草、规划衔接、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多个阶段,并实地调研了100多家企业,分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下游用户三个层面研究形成了200余万字专题报告,征求了120余家单位意见,直接参与规划编制的行业专家、学者、院士超过800人次。
三是突出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任务分解落实到10项重大材料工程,细化到400项具体产品、技术和装备,并对每一种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关键技术装备、主要应用领域等做了详细描述,使地方新材料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能按图索骥,有章可循。另外,《规划》在考虑从政策引导、政策扶持、投融资保障、创新能力建设等九个方面,对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等设定了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是材料生产和产品需求、产业发展。长期以来,材料与产品间的作用关系主要表现为市场对产品存在需求,进而拉动材料生产的 “拉动效应”,即“市场―产品―材料”,在这种模式下,产品开发能力是推动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但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壮大,材料与产品间的作用关系更多地表现为“推动效应”(即材料―产品―市场)和“拉动效应”的融合,在这种模式下,研发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新材料产品是基础,创造或发现市场需求可能才是决定产品应用及发展前景的核心,这意味着新材料企业不仅应关注企业自身的技术进步,还应将关注点向下游应用转移,并尽量占据产业链条上的增值点。
二是高端与核心竞争力。产品价值微笑曲线表明,上游原材料生产、产品设计,和下游产品营销与服务占据产品的大部分价值,而中间制造环节占有价值的比例较小。由此似乎可以得到一个推论,即只要发展新材料高端,就可以获得产品上游的大部分价值。
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我们来看第五届亚洲制造业论坛年会上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披露的一组数据:“全国有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超过90%的地区选择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作为主导产业,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更为普遍。”
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为建立和完善原材料工业管理体制,加强行业管理,正确履行职责,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原材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行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原材料工业体系,产业规模巨大,大多数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但是,原材料工业大而不强,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很突出。主要是:产能盲目扩张、严重过剩,生产力布局分散、集中度低;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存在大量落后生产能力;能源、资源消耗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环境污染严重;行业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职能分散、缺位,管理手段弱化,一些行业秩序比较混乱。在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实施有效的行业管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原材料工业调整和振兴,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工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原材料工业管理的重要性,正确履行职能,切实抓好行业管理。
二、明确原材料工业管理范围和主要职责。原材料工业包括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黄金、稀土等七大行业。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具有行业全局性和行业特殊性的工作,如原材料产业政策、资源开发、投资建设、生产运行、进出口调节、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安全生产、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等方面的管理。上述行业管理职能,主要由各级政府工业主管部门履行。
三、原材料工业管理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原材料工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坚持控制产能总量,转变发展方式,促使原材料工业发展由主要依靠产能盲目扩张带动向主要依靠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增加附加值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矿产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原材料工业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把结构调整、促进原材料工业由大变强作为原材料工业管理工作的主线;把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提高产业集中度作为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把规划、政策和标准等作为行业管理的主要抓手,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转变职能和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工业与信息化工作的大局意识,不干预企业,不走老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动原材料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加强原材料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协调,促进原材料工业平稳健康运行。各级工业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的各项重大举措,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原材料工业的冲击,全面实施石化、钢铁、有色金属调整和振兴规划,切实落实各项具体政策。要加强对全行业经济运行的监控,建立健全原材料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网络,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收集、整理、分析、上报行业经济技术信息,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投资、进出口和技术发展等真实状况,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态势和突出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定期分析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原材料工业经济技术和市场信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指导推动行业平稳运行。
五、做好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统筹规划原材料工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和原材料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和特征,深入探索原材料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提出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总体发展战略。要加强原材料工业规划的编制、实施和评估修订,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要求,在对“十一五”规划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原材料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行业长远发展方针、目标、布局和主要任务。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编制乙烯、化肥、农药、氯碱、钢铁、铝、铜、铅、锌、稀有金属、水泥、平板玻璃等重要产品专项规划。对已编制实施的规划要适时进行评估修订。
六、认真研究行业发展政策,促进原材料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强原材料工业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和执行,引导企业加快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产品,加快研制开发经济建设和国防急需的新材料。积极研究提出关税调控政策,鼓励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出口,同时,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和涉及国家战略安全的稀有金属产品出口。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条件,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淘汰落后是当前行业管理的重要任务,要下决心关闭不符合准入条件的生产厂矿。地方各级工业管理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区域内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计划和具体政策,在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下,组织实施。
七、继续做好原材料工业技术改造工作,促进内涵集约式发展。以质量品种、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为重点,加快推进原材料工业技术改造。要制定和实施原材料工业技术改造专项,增加政府和企业投入,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开发影响行业技术进步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广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生产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新材料,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改变原材料工业技术面貌。
八、大力开展原材料工业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工作,发展循环经济。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研究制定原材料工业节能减排指标和考核体系。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原则,搞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原材料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环境,促进原材料工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强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规范矿产开发秩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严格控制稀有金属开发强度,减少开采量。
九、加强支农工作,提高农资保障能力。要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做好化肥、农药等支农产品的发展规划,及时修订产品技术标准,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优质、高效农资产品,淘汰低效、高毒农药。积极研究扶持政策,合理调控市场价格,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坑农、害农行为,保障化肥、农药、柴油等农用物资的稳定供应,保障支农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十、加快修订和完善原材料工业技术标准体系,提高原材料工业产品质量。要适应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对现有技术标准体系进行清理,废除和修订过时的技术标准。按照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要求,加快制定有利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以及符合节能、环保、安全生产需要的技术标准。强化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树立品牌意识,加快原材料工业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产品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一、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以改革促发展,尽快消除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大力推进钢铁、有色、水泥、平板玻璃、稀土、黄金、化肥、农药、氯碱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改革重组,促进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规模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产品质量、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结合原材料工业特点,重点推进节能、环保、安全、优质、高效现代化企业建设。
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控制原材料工业产能盲目扩张。要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坚持控制总量,大力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上大与压小相结合,合理调整项目布局,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项目土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城市规划、水土保持评估等前置性审查工作。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权限审批、核准和备案项目。
三、加强原材料工业利用外资管理,统筹协调对外资源开发工作。加强原材料工业产业安全研究。严格执行国家利用外资产业政策,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对原材料行业和稀有战略资源开发的监控,保障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积极推进原材料工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统筹利用国内外矿产资源,加强进口矿产资源的组织协调,提高价格调控能力。
四、完善原材料工业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要建立健全原材料工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抓紧制定一批适用性、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和规程,使原材料工业资源开发、投资建设、生产经营以及技术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行业管理和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要严格执法,按照《农药管理条例》《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办理开采黄金矿产批准书管理规定》等法规要求,做好相关行政许可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涉及原材料工业法律法规的实施和修订工作。
五、加快信息化步伐,促进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原材料工业,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流通和管理信息化。重点推进原材料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开发利用生产和工艺信息资源,研究和推广在线检测、集散控制技术,提升生产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优化物料配置,节能降耗,提高生产精确度,实现精益生产;推广实时监测、故障诊断、预警和控制技术,提升环保和安全检测水平,实现清洁文明生产;推广企业资源计划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建立物流管理平台,使物料采购、产品销售、库存数据与财务数据紧密衔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效益。
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积极配合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有针对性地提出石化、化工、冶金等行业安全生产措施。督促企业加快采用能够实现产业本质安全的工艺系统、技术装备、监控设施,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和规范,修订和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搞好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做好安全生产协调服务工作,总结推广安全生产先进经验。
七、认真履行国际义务,扎实做好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履约机构,加强履约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继续做好宣布、接受国际核查、防扩散工作;按照《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规定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原则,依法加强对监控化学品设施建设、生产、使用和储运等活动的管理,促进监控化学品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强化企业履约主体意识,完善基础管理和自律制度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履约信息化水平;加强履约国际交流,推进化工技术装备的国际合作。
八、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原材料工业的社团组织,包括各个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以及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是沟通政府部门与原材料工业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要结合各自特点,发挥组织优势,围绕行业管理搞好调查研究,及时提出行业政策建议,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组织开展信息咨询服务、指导协调、交流合作、行业自律等活动。继续办好各类内部报刊,提高质量,搞好导向和监督。
材料是工业的“粮食”。新材料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并称为21世纪的三大关键技术,是高技术的先导和基础,未来发展潜力无限。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着力推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引领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新材料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新材料的发展起步于国防和战争需要、核能的利用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需求。进入21世纪以后,卫生保健、环保、能源、经济持续增长以及信息处理和应用成为新材料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极大地促进了新材料的发展。据统计,到2006年全球新材料产值超过了5 000亿美元,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尤其是半导体专用新材料、磁性材料、激光晶体、锂离子电池、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环境工程材料等,都在以远高于传统产业的速度发展。近年来我国新材料市场快速膨胀。据有关机构预测,包括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信息功能陶瓷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有机发光材料等,市场规模在2010年将达到823亿元,在2012年将达到1 300亿元。其中,光电新材料、电池新材料将“唱主角”,在新材料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竞争发展的制高点。美国、日本、欧洲是世界新材料生产的主要国家。它们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关产业和科技发展计划,如美国的21世纪国家纳米纲要、光电子计划、光伏计划、下一代照明光源计划、先进汽车材料计划,日本的纳米材料计划、21世纪之光计划,德国的21世纪新材料计划,欧盟的纳米计划等。发展的重点是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近年来,由于新材料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新材料开发和研究的资金投入,使这一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长期以来,我国也非常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一些重点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目前我国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区域,依托市场优势建立了一批新材料产业基地,如江阴新材料产业带、宁波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等。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后,东北和西部也涌现了一批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特色材料产业基地,如营口的镁质材料、蒙西的稀土材料等。随着产业和市场的不断成熟,国内新材料基地内逐渐形成了相互协作的产业集群,不仅提高了新材料产业的创新能力,并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区域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把新材料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我省是一个资源大省,是能源、原材料基地,煤、木、油等资源型产业占了全省工业很重。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林木、石油以及煤炭等资源都在衰减,化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抓住时机,抓紧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而新材料如铝镁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硅基材料、新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呈现加快发展趋势,在我省工业结构中的位置将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在较短的时间内,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依托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努力在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可持续性强的新材料等产业上做文章,不断降低采掘等传统产业的比重,促进全省更快地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今年总和副总理来黑龙江,都把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问题提出来。我们必须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形势,抓紧工作落实,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新材料产业,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全省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
一是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我省矿产储量丰厚,可开发利用的物产众多。在已查明的131种矿产资源中,探明储量的75种,居全国首位的有石油、石墨、矽线石、颜料黄黏土、长石、铸石用玄武岩、岩棉用玄武岩、火山灰、玻璃用大理岩和水泥用大理岩10种,全省64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为1.4万亿元。
二是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优势。截止2008年,我省拥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257户,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1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2%,主要产品有铝镁合金材料、合金钢材料、石墨制品、硅基材料、新型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农药及中间体、油田化学品、新型建筑材料、复合材料等。有一批有实力、研发和市场拓展能力较强的企业,有些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及产品居国内领先地位。
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优势。我省拥有国内一流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材料科研密切相关的学院有3个,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建有4个研究创新平台。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高分子材料系、金属材料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以及近20个研究所、研究室。还有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省石油化学研究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等一批研究机构。同时,我省新材料企业中,还有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新材料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四是具有增长的市场需求优势。我省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冶金、建材、森工、轻纺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都需要新材料的支撑。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产业规模扩大、结构升级将继续推进,也为新材料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省外市场空间。
一是明确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战略。要用5~10年的时间,把我省建设成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服务现代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具有我省特色的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在发展目标上,今后5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到2015年新材料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 000亿元。在此基础上,下一个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整体实力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全省要重点建设新型镁合金材料、钛合金材料、新型合金钢、新型高强高效焊接材料、人工晶体、聚烯烃及改性材料等“六个优势特色产业链”,建设高档石墨制品、大直径硅单晶及新型半导体材料、新型陶瓷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特种铜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七个优势特色产业群”。
二是制定和全面落实好扶持政策。抓紧制定出台《黑龙江省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指导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同时,制定扶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人才政策等各个方面。对进入新材料领域的投资、企业或者人才,给予显著的优惠,鼓励资源向新材料产业集聚。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方法。
三是要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发展体系。尽快建立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又具有我省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成果外流、企业不肯承担中试风险、科研单位没有实力进行中试等一系列问题。尤其要探索“股份制”和“式项目开发”等利益联结机制,使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心创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制。
四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财政的资金支持,安排研究开发的长期专项计划,为新材料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保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费用,利用政策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介入,建立新材料产业投资的创新机制。要完善投融资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建立产业基金模式的风险投资机制。金融机构对市场发展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企业信誉好、处于扩张期的新材料企业,要在提高授信额度、扩大流动资金放贷规模、简化放贷手续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及股权质押融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黑龙江辰能担保公司等各级信用担保机构对新材料企业,要主动优先提供担保服务。
五是促进军民科技与产业的资源整合。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显著的民项目,在省科技创新专项和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定额度,专门支持军民结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强化沟通协调,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共同做好资金、项目、产品研发、发展外部环境等方面工作,协调解决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建立军民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和军民两用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形成军民两大研发体系协同配合与资源共享的创新平台。
2015年,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原材料工业系统着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各项工作,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一是全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组织提出了一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安全环保效益显著的重大投资项目,包括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城市钢厂搬迁等。组织研究钢铁、有色金属和建材等困难行业“僵尸企业”和低效产能退出机制。积极扩大高端铝材、绿色建材和钢结构市场需求。
二是加大行业发展指导和监管力度。组织研究编制石化化工、钢铁、有色、稀土、建材、新材料等行业“十三五”规划,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化肥行业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和《城镇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工作方案》,修订《农药管理条例》和《农药生产管理办法》等。联合住建部印发《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和《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积极推进简政放权。严格稀土指令性计划管理,开展稀土投资项目核准工作,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研究提出稀土资源税改革方案。推进稀有金属立法,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了《稀有金属管理条例》立法计划。
三是深入推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了符合要求的水泥、平板玻璃建成项目,认定符合要求的在建项目;就钢铁、电解铝项目清理情况征求国土资源、环保部门意见,积极推进地方政府加快项目备案工作。印胎生产企业公告管理办法、铅锌行业规范条件,制修订煤制烯烃、对二甲苯(PX)、钢铁、钨、锡等行业规范条件。开展轮胎企业符合规范条件审核,公告第二批铝和铜规范企业名单、第八批水泥和第七批平板玻璃生产线名单等。推进稀土大集团实质性组建,中铝公司、北方稀土、厦门钨业和广东稀土已基本完成组建工作,南方稀土已完成集团资产评估。
四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推动“重点新材料研发和应用”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和立项工作。利用技术改造资金、转型升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组织实施高端材料和新材料保障工程。加快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研究制定首批次应用重点产品目录,推动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风险补偿机制。研究建立新材料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为政府制定政策、社会资本投资、用户选用新材料提供决策依据。制定扩大碳纤维在重点领域应用的工作计划,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印发《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成立电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加大电子材料进口替代工作力度。
五是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制定《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计划(2015―2018年)》。研究建立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和水泥、陶瓷智能工厂技术条件,在轮胎、陶瓷等行业积极实施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在稀土行业建设稀土产品追溯系统,研究化肥、农药开展电子商务的具体政策措施,启动智慧化工园区试点工作,为推动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
一是研究落实稳增长措施。密切跟踪和掌握原材料行业生产运行态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先进企业的经验做法,分析困难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政策需求,研究降低企业税费、减轻企业负担、调整进出口税率等对策措施。制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专项行动计划,推进困难行业扭亏增盈、转型升级。继续组织实施城镇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专项,加快推进城市钢厂环保搬迁改造、城区有色金属企业退城入园搬迁改造等重大工程。
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继续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严禁以任何名义备案钢铁、电解铝、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加强对地方备案项目产能置换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定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僵尸企业”退出和低效产能削减工作方案,建立完善退出机制。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相结合,跨区域兼并与区域内兼并相结合,打破资产所有制界限,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2016年,要完成大型稀土集团实质性组建,督促6家集团尽快落实组建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力争2016年6月底前整合所有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切实抓好稀土应用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三是加快智能绿色升级改造。落实智能制造工程,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数字矿山试点示范,推广普及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和做法。继续做好原材料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评定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农资电商发展及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开展建筑陶瓷行业“机器代人”工作试点。针对原材料工业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开展主要生产工序对标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组织实施一批专项工程,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量。
四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编制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建设国家新材料创新中心,重点做好新材料中试及工程化开发,突破产业化共性工艺技术。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支持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建立新材料统计体系、标准体系和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夯实新材料行业管理基础。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条件成熟的关键材料,加快重点铝合金牌号开发应用;落实石墨烯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现石墨烯低成本化和工业化首批次示范应用;组织钢铁企业研发生产高铁、汽车、核电、船舶和海洋工程、机械、圆珠笔头等所需关键钢材。
五是加强行业引导监管。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稀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行业准入和规范管理,逐步建立企业自我声明、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建设规范企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整顿规范稀土行业秩序,严格控制新设稀土采矿权,制定出台稀土产品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标准。继续完善稀土行业管理政策法规,将《稀有金属管理条例》列入2016年国务院Ⅰ类立法计划,修订《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管理办法》、《稀土行业准入条件》。
“十三五”期间,原材料工业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为工作中心,以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发展动力,以绿色低碳和环保安全为首要责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着力推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着力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着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一是加快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严禁新增产能,加快存量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业,促进钢铁、电解铝、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健康发展。
二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认真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市场、物流、产业基础等综合条件,鼓励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间耦合化,推进原材料工业基地化、园区化发展,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布局。
三是加快工艺技术创新升级。以提升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为目标,攻克和掌握一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产业核心技术,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快原材料工业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升级步伐,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努力实现清洁安全、高效高质、数字智能生产。
四是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按照国务院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准确把握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专用装备和重点品种,完善新材料创新发展机制,全面提高新材料创新能力水平,着力实现材料先行。
所谓循环经济,又叫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主要是指在人、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全过程中,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1]。
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以较小的排放达到最好的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新技术,提高资源在系统内的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和生态效率,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资源的产业化、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依托,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破解发展难题,从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化资源利用[2],降低废物排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与工业发展的协调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现状石材企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较为分散地分布在陈井塘、上山、半径、田梓4个片区,且主要沿公路而建,许多企业在公路两边随意堆放板材,影响交通安全,粉尘问题管理不到位,废水偷排,污染周边农田、溪流和龙湖水体,矿山业主无序开采,造成“青山挂白”,水土流失等问题。因此在规划层面上必须走集约化道路,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建设循环型经济工业产业园,规划粉尘、废石、废水、荒料的处理方式方法。通过规划,将循环经济落实到各个层面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现状的石材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的企业,总体层次较低且技术装备较为落后,生产利用率低下,大部分为小型企业,造成现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传统的石材企业大都遵循单向式直线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深化,不能实现资源在自然间的循环再利用,传统模式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低、生态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率低、集约化程度低、产品竞争力低、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我国的石材产业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模式,应遵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从而达到低排放、低消耗、低成本的标准,继而才能用无污染、无破坏、高效率、高利用、低成本的工艺流程来使企业达到良性循环,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使我国石材行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矿山安全监管问题。目前,全乡矿山开采证均已到期,矿山断电关停,但市场对荒料需求紧,导致矿山企业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铤而走险,偷采盗采时有发生,打非治违工作压力大。由于石材产业政策不够明朗,多数企业认为近两年就会被政府责令关闭,所以不愿在环保方面投入资金进行技改提升。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规范化管理。
3.1.1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推进石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石材是不可再生资源,石材行业属于资源垄断型行业。要想发展壮大石材产业,就必须抓住石材的资源优势,从开采、荒料运输、板材加工到新产品的开发与资源再利用等环节入手[3],引导石材产业向生态工业转型,由原来的资源牺牲型产业模式向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引导石材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图1所示。3.1.2循环经济规划原则(1)减量化原则要求“永定红”石材产业园尽可能减少石材原料的开采,以投入最小化为目标,达到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2)资源化原则以废物利用率最大化为目标,加强石材企业间分工与协作,提高石材的再次利用次数,让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2]。(3)无害化原则以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就石材产业链各环节所产生的废物,多次进行回收再造,实现废物的资源化,达到废物的最少排放。(4)重组化原则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为目标,对产业链接的全过程进行把控,通过产业的转型或重组,从而使整个园区体系达到最优化。
石材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废水(循环使用)花岗石荒料板材边角料工艺品石浆(粉)碎石建材(免烧砖)
(1)提高石材开采成功率和资源利用率统筹规划,更有效地利用和开发石材资源,加强监督与管理,让勘察开发准入的条件更加健全,从而逐步限制和淘汰传统的开发模式,引进先进的设备、工艺,提高开采技术,减少资源破坏和浪费。同时,应注意延长洪山乡矿山的寿命,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3]。(2)走新循环经济模式过去石材产业采用的“传统模式”(即粗开发,高污染,走“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道路)和“先污染再治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对石材产业的要求。因此需要引导石材产业进入“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生态保护,废物利用等手段,实现“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最终达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最高的财富”。此外,要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石粉、碎石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建立完善的废弃物集中控制处理中心。(3)循环利用废弃物石材工业园区在规划中应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循环再利用的理念进行规划布局。企业通过利用新技术回收利用其他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生产出新产品,不仅能减少污染排放,还增加了企业收益,使园区污染物零排放,各企业之间形成相互协作,资源、信息共享的状态[4]。(4)整治和利用第一,加强矿山的管理,做好环境保护、生态防护等措施;第二,要适当地提高矿山开采的条件,严格审批企业的开采申请,加强矿山的整治力度;第三,综合利用废弃的矿山,用其生产其他建筑材料。
“永定红”石材产业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要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来设立新型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现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功能定位,整合现状企业资源,将现状分散的企业,统一规划、集约发展、规范化管理,还需要科学地规划厂房布局,大力推行厂房的标准化建设。4.1.1产业定位产业定位:力争把石材产业打造成为全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精品产业;创建闽粤赣周边区域性石材生产加工和贸易集散中心。(1)从整体上统筹园区规划,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促进永定区“永定红”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并逐步实施未来的发展目标。(2)构建园区生态体系和完善基础设施,打造“闽粤赣周边区域性石材生产加工和贸易集散中心”形象,实现园区科学有序的运营和管理,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园区能够健康有序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成为洪山乡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石材产业的聚集点。(4)成为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4.1.2规划构思规划遵循注重生态、完善配套、功能明确、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等原则,并根据洪山乡的发展条件合理地规划布局各功能区块。(1)产业区块:根据企业的特性和要求,确立不同类型的产业区块,从而形成东西两侧的石材生产加工主体部分。(2)商贸区块:以县道630为依托,设置以交易、商贸、商务办公为主,龙门吊转运为辅的功能区块,为整个园区提供商贸服务和安全保障。(3)居住及公园区块:依托山、水,合理设置居住、公园休憩功能区块,解决一部分工业区职工的安居需求。4.1.3区域协调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园区发展,着眼全局规划建设,注重区域间的协调、功能互补、基础设施建设等,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把提高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实现产业园区与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合理规划园区道路网络系统,在满足安全的基础上解决园区内外交通需求,使区内、区外的联系通道畅通无阻。为了更好地适应石材园区开发特点,道路系统应以格网状为主。4.1.4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规划区用地发展规模主要分为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主要为城市建设用地,用地面积为153.93hm2。非建设用地为园区内部的水系和山体,用地面积为54.12hm2,占总用地面积26.01%。工业园区人口规模由两部分构成,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规划区总居住人口为6540人,该部分人口主要为园区的安居工人及集镇区迁移人口。预测产业工人总人数约为6800人。根据带眷系数公式计算:工业区总人口为1万人。4.1.5功能结构根据用地现状条件,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创造健康的投资环境;实现土地的适度开发和合理控制下的利用;加强与完善园区功能,促进园区经济发展。结合用地布局、道路及生态格局,打造建设用地空间适度集中紧凑,生态空间开放开敞的空间形态,构建“一核两轴多片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如图2所示。“一核”:围绕规划区中部的会展广场形成的绿核。“两轴”:分别为依托县道630,作为园区的对外道路发展轴、园区内东西向的道路主要景观轴。“多片区”:即精品大理石加工厂、石材工艺展览园、永定红精品加工厂、综合配套区、永定红面板加工区、条板及石材商铺、配套商业。4.1.6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地方的有关要求,结合规划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业园区用地,如图3所示。规划二类居住用地为2.61hm2,在地块西北处以山体为依托,解决部分工业区职工的安居需求。沿产业二路两侧布置商住综合用地,便于对接集镇区,用地面积为2.16hm2。规划公共设施用地1.49hm2,主要用于石材的研发与技术的创新。规划商业服务设施用地11.34hm2,主要沿产业二路布置,以石材销售为主,形成“百里石材走廊”。园区主要以三类工业用地为主,规划用地面积68.03hm2。按企业的产业性质以企业簇群的方式,采用内聚的组团式布局。
4.2.1“永定红”石材产业园废渣循环利用(1)根据规划要求,配套建设两处石渣堆放场,其容量符合石材加工区的配套要求,同时在用地间建设边沟渠。企业通过水喷雾形式,将空中石粉降解至就近边沟渠,并排向石粉处理站处理。A、B基本单元各设置一处石粉处理站,用地面积分别为7160m2、3144m2,如图5所示。(2)废物利用与环境管理。积极开展废物综合利用研究,加大荒料的利用力度,利用石粉生产更多副产品。建立垃圾统一清理转运制度,对各企业实行有偿服务,实行企业责任制,谁污染谁治理,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实现园区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5]。传统石材产业产生的废物率约为50%,按照洪山乡2015年生产成品石材80.8万吨,产生废弃物约为75万吨,资源的浪费极大。利用循环经济理念,通过技术革新与企业间的协作,石材的利用率可以提升至80%~90%,按现有的产量计算,每年可以减少约58万吨的废弃物。4.2.2“永定红”石材产业园污水循环利用规划园区污水处理厂设置在中北部地势较低处,区内生活污水统一收集纳入市政污水管网系统,再排向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排水采用雨、污分流排放体制。生产废水及粉尘湿式收集后产生的废水通过排水明沟加盖板统一收集到粉尘处理站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再纳入市政污水管网排向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根据传统工业区计算,本区平均日污水量约为3000m3/d,其中生产废水量约为2000m3/d,生活污水量约为1000m3/d。利用循环技术可以将70%的废水循环再利用。因此,本区最终的日污水量约为900m3/d,每年大约可节约766500m3的水资源。4.2.3“永定红”石材产业园粉尘循环治理(1)在工艺上尽可能减少扬尘点,安装喷雾风扇,把水雾化后均匀地洒落到空气中降低扬尘浓度,少布置物料的转折点,在卸料点采用密封罩,建造粉尘收集室。(2)石材加工过程中选用密封性能好的输送设备,安装负压风机和收尘罩,安装强力抽排粉尘的除尘设备,减少粉尘在车间里面的含量和堆积。(3)粉尘源头位置安装粉尘吸风罩,安装管道抽风机连接管道,净化过滤沉淀在收集室内。储存成品、荒料的堆场等地方应经常洒水降尘,周边设置绿化带与边沟,防止粉尘飞扬。(4)道路主要通过种植绿化与洒水等方法防尘。
洪山乡政府应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为循环生产技术的推广提供政策上的支持。通过设立科研机构,在技术上帮助企业建立以高效资源利用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解决各种影响循环模式的生产技术推广方面的问题。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的责任感。建立相关制度,促进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模式,实行排污总量企业责任制度,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减少能源消耗,从而使企业自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分期建设规划如图7所示。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石材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十分重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协作。首先需要政府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其次企业应该引进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落实到各个层次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才能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的科学保护。
[1]高慧蓉.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作用机制探析[J].商业时代,2009(19):71-72.
[3]马强.循环经济:灵寿石材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石材,2005(07):47-49.
(一)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由县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并成立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工业、国土资源的领导任副组长,县工信、公安、规划、建设、环保、安监、国土资源、工商、供电、国税、地税、质监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及镇(乡)长、街道办主任为成员的县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简称“禁实”,下同)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办公室设在县工信委。各镇(乡、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各镇(乡、街道)和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全面“禁实”工作。
(二)县工信委全面指导我县“禁实”工作,县墙革办具体负责“禁实”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各镇(乡、街道)要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县墙改政策,做好本辖区“禁实”工作,协同配合相关单位开展工作,扎实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5月3日—2013年5月31日)。各镇(乡、街道)和有关单位要充分发挥导向监督作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展览等宣传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宣传;要大力宣传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与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与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在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对拒不执行和违反有关政策法规、造成资源浪费和国有资金流失、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要坚决予以曝光,努力营造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依法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的社会氛围。
(二)调查摸底阶段(2013年6月1日—2013年6月30日)。由县工信委牵头,各镇(乡、街道)和有关单位参加,深入实地调查摸底,摸清2013年现有砖瓦生产企业,分类整理、登记造册、建好台帐。
(三)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7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各镇(乡、街道)和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各自职责,全面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确保“禁实”工作取得实效。
(一)各镇(乡、街道)要严格贯彻执行《省促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会同县墙革办、国土资源局对本辖区砖瓦企业进行清理整顿。本县行政区域内占用耕地的所有实心粘土砖厂要在2013年12月底前关闭到位。对原已取得采矿许可证和临时用地许可证且又不在耕地上取粘土的砖瓦企业,允许其通过技改成为达到符合新型墙体材料标准的生产企业。
(二)县工信委要制定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组织新产品的开发研究,组织建设新型墙体材料节能示范小区;总结设计、施工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并组织力量对原已取得采矿许可证和临时用地许可证且又不在耕地上取粘土的实心粘土砖瓦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产工作。对现有不占用耕地生产的实心粘土砖瓦企业,要按照逐年递减10%以上的速度下达限产计划。
(三)县工商局要依据国家有关政策,配合相关单位依法取缔无照经营的砖瓦企业。对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砖瓦企业不予通过年检。
(四)县国土资源局要对已取得采矿许可证和临时用地许可证但违反规定占用耕地取土的砖瓦企业进行依法查处,依法注销其采矿许可证和临时用地许可证,并责成违法企业做好耕地复垦工作。
(八)县规划局要积极支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协同县墙革办做好新建、扩建、改建、搬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规划选址工作,并将征收墙革专项基金纳入建筑工程规划前置审批。
(九)县建设局要加大对在建和报建工程项目的监督、审查力度,督促建设单位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对在建和报建工程项目没有到县墙革办开具“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专用票据”的,不予办理建筑施工许可证。
(十)县国税局要加强砖瓦生产企业的税务管理,严格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98号)精神,按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不得采取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
(十一)县地税局要加强砖瓦生产企业的税务管理,依托综合治税平台,实行以砖瓦生产企业“耗用电度”核定管理办法征收。
Copyright © 2022-2025 b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陕ICP备13010232号-1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