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bat365正版唯一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13384986092

嘉宾更新!Carbontech 2023 多孔碳材料论坛 11月1-3日上海见!

发布时间:2024-07-16 12:11:55浏览次数:

  嘉宾更新!Carbontech 2023 多孔碳材料论坛 11月1-3日上海见!多孔碳材料具有高导电性、化学/电化学/热耐受性、易表面功能化和高比表面积等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是分离、吸附和催化等传统领域及下一代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关键材料,在环境和能源等行业的创新与绿色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届“多孔碳材料论坛”作为《第七届国际碳材料大会暨产业展览会》(Carbontech 2023)重要的主题论坛之一,将搭建多孔碳材料领域人员的沟通交流及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多孔碳材料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场景和技术挑战为导向,探讨多孔碳、硬碳、活性炭、炭黑、电容炭、碳分子筛、碳气凝胶、泡沫炭等材料体系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等领域的前沿问题,吸收顶尖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行业远见,整合对接产业链资源和需求,赋能互补科学研究与产业协作,助力多孔碳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

  安仲勋,上海奥威科技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总工程师,国家车用超级电容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储能和智能电网专项责任专家,高功率储能方向2021年和2022年指南起草人,国际大电工委员会个人会员。

  从事超级电容器及高功率储能器件研发工作19年,带领团队建设“国家车用超级电容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共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课题4项,主持省部级项目或课题7项。拥有授权专利21件,发表论文20篇,参编专著1部,主持或参与编制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6项,获上海市科技标兵,上海人才发展基金,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银奖等。

  陈成猛,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709课题组长,中科院炭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山西省石墨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中科院青促会会员、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IEC/TC113和SAC/TC279标委会专家等职务。

  主要从事储能碳材料与器件研究工作,主持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主持制定国际和国家标准7项。荣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中科院北京分院“启明星”优秀人才、第四批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等荣誉。2017年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左宋林,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南京林业大学双一流学科林业工程活性炭研究方向的负责人,南平元力活性炭有限公司技术顾问,留学日本和加拿大。

  从事活性炭研究开发近30年,在活性炭制备、结构、应用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主持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0项,以及多项省部级项目。发表论文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其中授权美国和日本发明专利各一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一完)、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15)、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11)和国家林业局梁希一等奖一项(3/15)等奖项。担任中国林学会活性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日本活性炭技术研究会顾问,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工分会常务理事等社会学术团体职务。

  时志强,博士,天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级电容器与储能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超级电容器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天津市先进纤维与储能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天津市“13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天津工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

  专注于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与器件的基研究与产业化技术开发。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 863 计划项目两项,国家自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天津市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和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计划一般项目各一项;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课题一项、企业委托课题多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Engineering Joumal;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国主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50 余篇;申请发明专利 10 余项;牵头制定行业重点标准 1项,参与中国超电容产业联盟标准 5 项。

  浦士达集团成立于2011年12月,并于2016年4月再新三版挂牌上市,是一家以活性炭生产为主的高端炭研发制造企业,同时公司设有多个活性炭生产制造工厂,分布在陕西、宁夏、江苏、印尼等地。

  郝广平,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化工分离与纯化研究,主要包括分离与纯化材料开发、电子特气超纯化、同位素分离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科技创新计划、企业技术开发项目等。

  发表同行评议论文70余篇,引用50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担任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中国化学快报、无机盐工业、新型炭材料等编委/青年编委/客座编辑。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等,入选国家四青人才、德国洪堡学者、欧盟玛丽居里学者、辽宁省“兴辽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

  郑志锋,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强重点岗位教授,福建省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基地主任、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进电化学储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主任,国家“十四五”第一批“争先”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国家能源用户侧储能创新研发中心(牵头:国家电投科学技术研究院)厦门大学分中心 主任,嘉庚创新实验室荣誉研究员,学科带头人。

  主要从事储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生物质能源、双碳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政策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6项。发表论文24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制订国家标准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与国内外储能、新能源行业头部企业、著名研发机构、咨询机构等保持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碳纸)获政府产业基金支持并实现产业化。

  杨维清,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科学研究院院长bat365,在Chem. Soc. Rev., Adv. Mater,ACS Nano,Nano Lett,Adv. Funct. Mater.,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共计230余篇,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Stanford-Elsevier全球全领域2%Top科学家;长期担任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项目会评专家和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科技成果转化专利30余项,转化经费3000余万元;担任中国超级电容器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省杰出青年基金、省“QR计划”创新人才。所做工作被美国国家自然基金委(NSF)、Newscientist,CCTV等近20家媒体专题报道。

  黄形,广东煤基碳材料研究有限公司碳材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07年9月至2012年6月就读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 在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煤间接液化合成油(费-托合成)催化技术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煤直接液化催化剂、中间相沥青、煤沥青基碳纤维、泡沫炭等方面的研发。

  张亚刚,美国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化学与生物学系博士,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化学系博士后,2014年1月入选国家青年人才。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中国化学会理事,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绿色发展专家库专家,成都市知识产权规划发展专家,四川省科技厅绿色低碳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四川省科协协同创新促进会先进材料专家委员会专家,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清洁能源(双碳经济)研究所首席专家。

  研究方向:化工新材料与绿色化学,电子封装材料和电子化学品;面向能源、环境和大健康的新型功能和复合材料设计。回国独立开展工作以来,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企业横向课题等项目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其中两项排名第一,一项排名第二,获省部级优秀新产品一等奖1项。已培养毕业博士、硕士15名,培养的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获全额奖学金赴法国、加拿大攻读博士。

  沈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济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气凝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绝热材料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超电与储能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Sol-Gel Science & Technology国际期刊编委。

  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至2015年,作为博士后研究员先后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工作。2015年回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主要从事无机-有机组装多孔材料的研究。以功能为导向,围绕多孔材料合成方法学的关键科学问题,设计并精准构建新型多功能多孔材料,开发该系列材料在催化、能源存储与转化、生命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杂志如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和Adv. Matet.等发表SCI检索论文百余篇,参与撰写英文论著1部,获得专利17项。

  致力于低电耗电解(海)水制氢、氧还原反应、煤基活性炭及储氢等高值应用的基础研究及技术研发。受理/授权19项中国发明专利。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中国博后基金特助项目、企业研发项目等10余项课题。近年在全国储能工程大会、热力学与能源利用青年学术论坛等做邀请报告5次。

  管涛涛,博士,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长期从事功能炭材料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工作,主要致力于突破沥青基/树脂基多孔炭材料的结构性能多样化、规模生产等科学技术难题,推动产品在气体分离、新能源存储与转化、生物医药、防化等领域的高效应用。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nergy Storage Mater.,J. Mater. Chem. A,Chem. Eng. J.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已授权1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项目五项。

  赵磊,博士,副教授,广东省扬帆计划青年博士。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市厅级科技项目三项。在Nano energy, Nanoscale,Nanomaterials, RSC Advances, Materials letter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论文它引1000余次,H因子12。主要从事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催化剂、静电纺丝和电沉积等方面的材制备及应用研究。

  5、创新应用展区(学术海报展区、创新应用解决方案展区、实验仪器设备展。展区同期举办特色活动:新品发布会、逆向采购大会、行业榜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